亿百新闻中心
近日,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与教育中心和厦门大学福建媒体发展研究院承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集体备课会举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闻传播学科首席专家、中宣部教育部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主编、广西大学特聘君武荣誉教授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邓绍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音频部副主任陈枫,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副主任郑红,厦门大学校教务处副处长黄艳萍,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原宗丽,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曾铮,院长余清楚,党委副书记黄辉、李芬芬,副院长苏俊斌、谢清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任课教师、助教及选课学生代表等二十多位师生参加了本次集体备课会。
开幕式上,黄艳萍致辞表示,厦门大学新闻教育历史悠久,新闻传播学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办学成果丰硕,本次集体备课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是一次跨学科、换位思考、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研讨活动”。余清楚表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门常读常新的学问,不仅要指导新传学子的学习历程,还应该指导他们的整个人生。他强调,“集体备课形式可以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门课程,可以向其他课程拓展,同时吸纳更多的任课教师还有硕士生、博士生参与进来。”
备课会上,曾铮从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教材安排等方面介绍了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他表示,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通识课程对话体系,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增强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自觉性,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界与业界同配合、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共对话的课程特点。曾铮还从课程协同、内容设计、教学资源统筹等方面分析了课程存在的不足。
郑保卫结合自身主编教材、主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经历和经验,为与会师生带去“用好教材备好课,深入推进马新观教学——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的教学体验”的专题发言。郑保卫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的定位、编写指导原则、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妥善处理教学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与其他新闻理论教材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尤其要发挥厦门大学的独特资源优势,在全国形成鲜明特色。
原宗丽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在很多工作领域中都是“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她特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顶层设计中的一些新理念、新思路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的教学创新探索,并就个人体验进行了思考分享。原宗丽表示,两院可以在主体参与、资源共享、机制协同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发挥双方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
邓绍根围绕“顶层设计、与时俱进”八个字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方面的实践探索。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整个新闻传播教学体系中具有纲领性地位。邓绍根认为,集体备课的形式可以将学院的顶层设计有效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去,还能配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不同任课教师的特长偏好进行与时俱进的微调,从而形成科学的马新观教学体系。
郑红则从新媒体的融合新闻实践出发,认为主流媒体要把握好“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为”方向,坚持人民性和党性相统一,发挥传播优势,守好舆论阵地。郑红选取了多个案例讲述了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的方法,特别强调要面向时代,走群众路线,争取年轻受众,擦亮主流媒体的金字招牌。
选课学生代表、2020级新闻学系本科生杨昕结合课堂学习与作业实践,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性、发展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分享了选修课程的收获。她表示,课程切实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杨昕也从丰富课程形式、加强理论学习、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课程改进提出建议。
课程负责人苏俊斌积极回应了各位嘉宾的发言。他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只是一门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如何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使之在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中更好发挥统领作用,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三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的探索重点是解决“知识接口” 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等思政课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等课程的知识接口;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新闻传播学科专业课程的知识接口;最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舆论工作实践的知识接口。只有解决三个方面的“知识接口”,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与其他课程进行充分对话并得到全面贯彻,从而真正发挥灵魂作用。
与此同时,备课会上,陈枫结合CGTN的播客业务,从多个方面解读了“知彼知己知平台”的工作思路。他以“立足广播,不唯广播,做好融媒时代中国新闻的国际化传播”为主题,结合理论梳理和实践操作介绍了课程设计,强调要以内容为根基,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的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主动讲好中国故事。
谢清果总结了马新观教育的变与不变:基本原理和内容是不变的,而如何实践、解释马新观是需要改变的。他提出,要利用学院现有的学术力量和研究特色,充分调动校内外的资源,让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把马新观教育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构建马新观教育的厦大模式。他详细介绍了自已将“华夏文化传播”融入马新观课程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叶虎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历史出发,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发展的创新体系,一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新观教育在媒体融合时代必将发生深刻变革。随后,叶虎结合新闻采写课程,讲述了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报道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教育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展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展开分享。她认为,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理性,并将它作为从事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她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带领学生学习、认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在此基础上投身新闻实践,正确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罗慧认为应当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课程设计。她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思考,但是思想观点比较分散,没有系统化的总结。罗慧将课程内容放到历史的叙述中,从雏形、丰富、成熟以及国际化四个历史阶段去叙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这一过程中系统化地去塑造学生的新闻观。
课程助教曾璐姚分享了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她认为,抽象的理论学习需要有具体的实践经历为补充,在理解马新观理论部分的同时,要用它去指导实践,更要敢于创新,用更易于理解的语言参与到对外传播的活动中。同时,曾璐姚也建议选课同学用好校园内外的资源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活动。
据了解,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持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搭建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课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并且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组建课程组,开展有组织的教学实践。本次集体备课会议是进一步推动课程组建设,改善育人实效,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育人体系的一次有益探索。(杨昕 林一)亿百体育官网亿百体育官网亿百体育官网
扫一扫关注亿百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