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上看,全行业机构数量约55,000家(含认证机构),营业收入约5,000亿元(含认证领域),机构平均年度收入约900万(含认证机构),小弱散特征愈加严重。
从检验检测认证报告价格来看,检验检测报告平均约600元,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单份报告平均收入约400元,比行业水平数低出约200元,此数据表明大部分民营企业是依靠低价竞争来维持生存,且大部分领域的企业利润非常稀薄,更甚者亏损严重;同时也表明了大部分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巨大,存在“不真实报告、不真实数据”的违规动机与行为,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极高。
从行业增速来看,随着三年新冠疫情的影响、新基建的减少、国际贸易战的影响、制造业的不景气、某些产业的转移、政采业务预算减弱等种种因素,大部分传统领域市场需求减弱,内卷严重!只有少部分的新兴领域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总体来说,TIC市场规模仍处于上升阶段,但增长速度放缓;随着《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出台,TIC行业规模增长空间仍在扩大。
从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有机增长来看,增长速度大不如前,除了各种恶性竞争、存量竞争,大部分企业很难看得到增长亮点。
从企业营业利润和现金流来看,更有很多企业为了保证其业务规模,产生不了价值的业务或项目仍然不敢舍弃,各种心存侥幸、纠结亿百体育登录,担心失去了市场失去了客户,更担心企业业务断崖式下滑,而不是重点去担心利润及现金流问题,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出现现金流断裂,更谈不上营业利润了。
从经营管理来看,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或转型阶段,管理跟不上,分子公司管理失控比比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危机意识薄弱,并“倚老卖老”不愿进步不配合变革,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停滞不前。
从业务拓展方面来看,业务人员为了完成业绩指标,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无奈下只好采取“低价策略”去获取业务,业务人员一般会惯性地与上司(或老板)申请低价权限,根本不会考虑所承接的业务是否有利润,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业绩指标和能够获取提成;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没有有效的项目评审制度(根本不知道业务人员所承项目是否会有利润),另一方面是企业没有将利润作为重点考核指标所致。
从企业成本控制方面来看,业务成本、人员成本、房租水电、耗材成本、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在业务成本控制方面,往往是高得离谱(业务成本高于5%就一定不合理!),人员成本高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比如一些高管拿着极高的底薪,但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却极低或根本创造不了价值,最终导致上下不服,人才流失率增高。
从人员效率方面来看,大部分中小检测机构的人员效率都是较低的(人均产值低),或许有很多企业家会认为只要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就可以产生规模效应,然而由于实验室很难实现自动化(有些企业信息化建设只显现一般的效果),对于精益生产也很难实现,最终导致人员效率难以提升。另外,企业在效率提升进化阶段,没有一套较合理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大部分员工没有积极性,相反更是不信任领导所谓的“画饼”概念,宁愿少做少出错,也不愿迈出重要的一步。
传统三大领域建工、环境、食品检测,由于大部分国内民营检测机构及国有实验室比较依赖政采业务,国有实验室普遍存在资产重、人员成本高、管理成本高、机制不灵活,加入民营机构不断的低价竞争影响,考虑到成本及利润问题,某些国有实验室同样面临业务萎缩的状态;而大部分民营检测机构近几年基本是通过低价竞争市场,虽业务稳定或略有上升,但利润却急速下滑,且应收账款激增,也导致很多中小型检测机构陷入现金流较差的状态。
核酸检测机构的发展机会已基本结束!大部分核酸检测机构由于剩下“一堆”检测仪器设备,所以基本会转型到其他板块,如基因检测,然而这是极不容易转型的,因为要面对更大的投资。
机动车检验由于政策的变化,此领域上升空间有限(新能源汽车相关服务增量是亮点)。
化妆品检测市场较混乱,普遍的中小型检测机构出现很多由于不规范被处罚的情况;近几年化妆品人体功效、斑马鱼评价技术获得一些机遇,但价格下滑速度惊人,天花板较低。
计量校准大部分服务的领域进入门槛较低,人员成本也相对较低,此领域增长空间仍不断增加(但机构不规范情况较多)。
贸易保障(消费品、电子电器、纺织服装、轻工及杂货)国内市场一般由国有实验室或上市公司主导市场,国外市场一般由外资机构主导市场。
大宗商品(农副产品、能源产品及基础原材料),尤其是能源产品,国内市场一般也是由国有实验室、中检集团、力鸿检验集团主导市场,国外市场同样是由外资机构如SGS、BV、Intertek等主导市场。
检验、体系与产品认证基本是由CQC、SGS、BV、Intertek、UL、TUV南德/莱茵/北德、DNV、Dekra等机构主导市场。
特种设备、药品未来有可能会逐步放开市场(采用加强监管方法),但真正可以获得机遇的仍可能只有地方的国有实验室或事业单位,而非民营检验检测机构。
新兴领域如半导体、军工、医疗器械、生物安全、药品、材料、软件及信息化等领域仍处于上升阶段,也是未来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的新亮点。
制造业面临危机,直接影响技术服务业(检验检测认证)的运行环境,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面对的是同行价格的博弈,由于各地方的政采业务预算逐步减弱,对于主导政采业务的检验检测机构更是面临回款延迟、应收账款激增的情况。
由于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更多客户更青睐品牌较好、综合性实力较强、信誉较好、影响力较强、价格较合理、技术更专业的大型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大部分中小型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由于经营不善、利润较低、持续发展难度大等因素,很难获得资本的青睐,引致企业的发展瓶颈难以突破。
传统领域内卷化严重,新兴领域需求持续增加,但目前来说,很难预估新兴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周期,按国内新兴领域快速发展的情况来看,技术服务机构数量过剩的风险一直存在。
一站式服务、全包式服务需求增加(客户更偏向于具备综合服务能力的检验检测机构合作),或未来出现更多的公共服务平台,以解决客户更多的需求。
中小型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要认清时势,在同质化严重(同类型的机构多不胜数)、竞争白热化、更多大型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出现和冲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追求规模的难度加大,且即使可以加大,那也是增量不增值。
以往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会采用各种手段,快速的占领市场,有些是采用人海战术、有些是采用低价策略、更有一些是采用不规范的手段,随着市场监管力度加强,不规范的风险成本极高;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增大(现金流);随着客户的质量意识提高、选择合作伙伴更谨慎,人海战术已不再适用现时代。
以往大部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企业家会认为只要有足够大的规模,在行业上的地位就可以更高,更获得资本的青睐;然而如今真正体现企业价值的却是利润率高、拥有核心的竞争力团队与技术、较低的负债率等综合能力。因此,追求规模的理念远远比不上利润高的价值体现。
或许还有极多的检验检测认证企业家会认为,一些规模不大的检测机构(如实朴检测、信测标准、西测测试、思科瑞、开普检测、国缆检测、兰卫检测等机构)可以上市,给了自己很大的信心,然而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成熟的!企业能上市,除了是一些时机与运气存在因素,更关键的是这些检验检测机构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比如他们在细化领域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极高、管理得当、拥有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较高、客户认售性较强等优势条件。
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营收规模突破1亿、2亿、3亿、5亿、10亿都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门槛!利润突破1000万、3000万、5000万、1亿更是难以想象的门槛!还有,上市还要考验持续增长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企业家不应为了上市作为终极目标,只要企业经营得好,内功强,利润高,烦恼要比上市公司少得多。
我们都知道检验检测认证行业进入容易退出难!亏损的企业硬顶着一切压力撑下去,盈利的企业高高在上不愿前进一步(抱团发展或被并购,主要是觉得价格达不到心中所想所致);然而亏损的企业期待可以扭亏为盈,结果越陷越深,最终不能自拔;盈利的企业没有危机意识,当由盈利转变成没有盈利能力的情况下,出手却迟了;种种因素,企业逐步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着。
经营不善、行为不规范、负债率高、现金流断裂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就是被行业洗牌的对象!
在检验检测认证行业里,截止至今已有将近30家上市公司(华测、金域、广电计量、国检、电科院、中国电研、中国汽研、谱尼、苏试试验、信测、实朴、国缆、利扬芯片、力鸿、钢研纳克、苏交科、垒知、建科股份、建研院、建科院、西测、思科瑞、中汽股份)等。
在行业整合与抱团发展方面,有中检集团(与通用技术战略合作)、国投集团、中轻检验、招商局集团、钛和、沃特等机构。
在民营检验检测综合实力较强的大中型机构中,有微谱、英格尔、挪亚、斯坦德、通奥、东方纵横等机构。
在国有/事业单位综合实力较强的大中型检机构中,有深圳计量院(深检院)、上海建科、上海汽检、达安中心、上海质检院、广检集团、广业集团、广东质检院、上海计量院、中钢集团、赛宝、浙江方圆、华谊集团、中机科、上电所、中机认检等机构。
未来(截至2030年)上市公司数量预测约50家左右,因此,并购及抱团发展将会是主流趋势。
随着《实施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出台,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而消费者随着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技术服务业也将转变为高科技服务业,因此,客户更倾向于认可一些有品牌影响力、信誉度高、综合实力强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随着“放管服”政策的出台,“放”基本已达到效果,未来几年就是对市场进行加强监管力度,不规范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经营风险也越来越高。
随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检验检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部门联合监管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监管优势,加强信息互通和协作联动,进一步规范检验检测机构从业行为,加大重点领域及高风险领域的抽查比例,强化线上线下渠道监管,严厉打击检验检测违法行为。加快推动检验检测机构行业监管及行政处罚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构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违法失信成本。积极利用“互联网+监管”“大数据”“云监管”等智慧监管手段和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技术措施,加强监管方式创新,提升监管效能。
采用智能检测技术与智能检测系统,最终达到可溯源化(对人员、设备、材料、信息和数据实现可追溯性,满足自身质量控制和外部监管)、更规范化(对实验室各个环节进行监管监督,避免出现结果失败、不确定性等各种问题)、面向数字化(利用新一代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对检测模式、业务架构、企业文化等变革升级为线上各种活动,其数字化主要表现为业务在线化和数据驱动运行两个特征)。
利用各种自动检测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等手段进行测量、实验和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借此减轻实验人员的手工操作及错误出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当自动化成熟之时,企业的人员成本、出错成本将大大减轻。
对于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字化是提升工作效率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数字化对于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业务模式创新、服务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智能化数据采集技术,可追溯数据产生的环境、设备、人员、方法条件,减少人为干预,还原检测数据产生的场境,从而极大地提升数据的可靠性。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我国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量庞大,即使全球其他国家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量加起来也达不到我国机构的数量,而我国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规模约20%左右,总体来说,国内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已到达机构数量过剩的阶段。
纵观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历程上看,欧美发达国家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已接近200年历史,而我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才40余年,国内机构巨头尚未形成,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机构巨头已形成十余家,差距十分明显。
由于国内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显小散弱乱的特征,而且规范化较薄弱,大部分大型外资机构在国内基本处于观望的状态,即使市场进入了成熟期,也不敢轻易并购,一方面取决于国内检验检测机构主导政采业务居多,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保障方面自身能力足够强大,再者是国内的机构普遍估值较高,因此,只有一些较晚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机构有少量的并购活动,大部分的并购活动还是在欧美、东南亚国家等。
近年来,国内一些较大型的检验检测机构并购活动也并不活跃,其因素是因为并购标的不诚信、不规范(操守行为与财务不规范)、没有核心竞争力、产生不了协同效应所致,且在国内并购成功的案例真的不多!
在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上市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际上其市值均在10倍以内,而在国内上市的检验检测机构,其市场高达40倍以上(甚至更高),这导致企业对自身的期望过高,最终难以达成并购。
未来几年检验检测认证行业逐步迈入洗牌过程,当上市价值减弱的时候 、当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量大量萎缩的时候,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并购整合潮即将兴起!
从早期建工检测、环境检测、食品检测领域市场的放开,检验检测机构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随着新进入者(尤其是民营检测机构)数量剧增、各地区同质化竞争加剧,已发展到如今的是“僧多粥少”的局面,中小型检测机构的利润率与现金流也大不如前。
近几年国家队及多地国资委纷纷涌入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比如招商局集团、国投集团、通用技术集团、粤检集团、广检集团、赛格集团、成都产业投资集团等,他们普遍看好检验检测认证这个赛道,或许在并购和整合过程中遇到很多波折,但决心比较坚定。
从近几年国有企业如国检集团、广电计量、苏交科集团并购活跃度可以看出,除了通过兼并收购布局新区域、新领域业务外,更擅长采用协同性发展战略做大做强。
而国有实验室上市或准上市企业近几年也不断增多,有广电计量、中国电研、国检集团、国缆检测、上海建科、中机认检、中汽中心、电科院、开普检测、建研院、建科院、广东建科、中机检测等,其上市数量接近行业50%占比。
一些成立多年的地方国有、事业单位实验室在市场的影响力同样极大,比如天津中汽研、中国赛宝、深圳计量院、广东质检院、广检集团、广业集团、广州海关、上海计量院、上海质检院、华谊集团、浙江方圆集团、浙江科正检验、赛西、西高院、上海汽检、达安中心、宁波海关、上电所、中家院等机构,他们除了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公信力,其业务规模均处于行业中上水平。
由于放开的部分领域市场,大部分民营检验检测机构通过低价格、低质量的竞争,已极大地影响地方国有及事业单位实验室的正常运行,而且民营企业在自我监管自律上仍有所欠缺,因此,未来国进民退是必然的趋势。
扫一扫关注亿百体育